著力構建校園應急救護長效機制
http://m.prostar-power.com2025年05月07日 09:22教育裝備網
案件回顧
某中學初二學生小樂(化名)在課間跑操時突發心臟驟停,學校應急救護隊的7名學生上演“教科書式”搶救。公共場所視頻顯示:事發當天,正在進行跑操的小樂同學突然捂著胸口倒了下去,幾名學校救護隊隊員迅速來到小樂身邊,他們疏散圍觀同學,臨危不亂、分工合作。其中一名隊員跑去報告老師,一名隊員直奔醫務室報告校醫。此時,小樂開始抽搐,出現心臟驟停,一名隊員迅速將小樂體位擺正給他做心肺復蘇,約搶救一分鐘后,小樂慢慢蘇醒。與此同時,校醫和老師也趕到現場加入救援,隨后小樂被帶到醫務室休息。經過檢查,因搶救及時,小樂的身體很快恢復正常。7名學校救護隊隊員表示,“我們都為自己能學以致用救護同學而感到自豪”。
專家釋法 趙瑩
案例中,學校應急救護隊隊員們在應對突發事件時的快速反應和專業救護能力體現了學校對安全教育的重視。平安和諧校園的建設,需要增強師生的安全意識,鼓勵廣大師生掌握應急知識,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樹立“守護校園,‘救’在身邊”的理念,培養師生的人道主義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學校應當把安全教育、健康教育融入學校教育各環節、學生成長全過程,構建校園應急救護長效機制。
第一,學校負有保護未成年人的職責和義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三十五條規定“學校、幼兒園應當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對未成年人進行安全教育,完善安保設施、配備安保人員,保障未成年人在校、在園期間的人身和財產安全”。第三十七條規定“學校、幼兒園應當根據需要,制定應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等突發事件和意外傷害的預案,配備相應設施并定期進行必要的演練。未成年人在校內、園內或者本校、本園組織的校外、園外活動中發生人身傷害事故的,學校、幼兒園應當立即救護,妥善處理,及時通知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并向有關部門報告”。學校是未成年人成長的搖籃,應當建立未成年人學生保護工作制度,這是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的學校的法定義務,也是校園平安建設的應有之義。
第二,學校要健全學生保護工作機制。學校要提高校園應急救護的專業性,掌握救的本領。一是將校內人員全部納入教育培訓范圍,并分類教學、精準施教。將應急救護知識納入學生必修課程,聯合相關醫療機構開展應急救護培訓,引導教師、校醫、后勤工作人員等考取紅十字救護員證。二是通過情景化模擬(意外損害、氣象災害、地震等),考核檢驗技能掌握情況。三是通過專題講座、觀看視頻等形式在校園內形成“人人學急救、急救為人人”的良好氛圍,增強師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此外,學校應注重校園應急救護的及時性,分秒必爭守護生命。一方面是優化“黃金四分鐘”響應流程,另一方面是不斷健全學校網絡監控系統,確保學校內的安全監控全面覆蓋,實時監測校內安全情況。學校還要配備完善的應急救護設施設備,確保“敢用、會用、能用”。
第三,凝聚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合力。未成年人保護必須整合家庭、學校以及社會資源,通力協作、久久為功。一是構建“家—校—醫”應急救護網絡,以學校為中心,以家庭為補充,以醫院為主干,實現信息共享,共同應對突發事件,提高救急響應能力;二是全面整合社會資源,與相關單位、社會組織等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激勵各主體為學校日常應急救護知識普及和技能學習提供師資保障和教具支持;三是結合普法活動,提升社會大眾對未成年人保護的參與度,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保護未成年人的合力。
(趙瑩系西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