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 當“石榴籽”遇見思政課
http://m.prostar-power.com2025年07月15日 10:03教育裝備網
盛夏時節,在位于青海省西寧市的果洛西寧民族中學,美麗的校園在明媚的陽光下格外寧靜。這所由上海援建的學校于2019年9月正式招生,是黨和國家東西部協作、對口支援戰略成效的生動例證之一。
2024年6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學校考察時強調,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學校思政課的一個重點,講好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故事,講好新時代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故事,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和民族團結進步的故事,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小就植入孩子們的心靈。
“如何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學校思政課的重點?如何講好‘三個故事’?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我們進行了許多實踐探索。”青海省教育廳副廳長馬俊介紹。
一年多來,青海省教育廳依托10個點面結合的專項行動,引導各學校充分發揮思政課主渠道作用,以“新時代、新家鄉”活動品牌為引領,以多元文化交融資源優勢強化實踐賦能,著力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青海樣板。
上好思政課,充分發揮主渠道作用
在果洛西寧民族中學的一節七年級道德與法治課上,教師設置3個探究議題,有意識地將家國情懷與民族團結一家親融入教學,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無聲浸潤。
在西寧市虎臺中學九年級一節“促進民族團結”的思政課上,教師以民族知識競賽引入,以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脫貧攻堅中整體搬遷的民族村德吉村的發展為例,以學生視角分析各民族和睦相處、彼此交融,“就如同酥油與奶茶的關系”……
“思政課中有許多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相關的內容,我們結合這些內容,通過集體備課,開發教學資源,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與思政課有機結合起來。”虎臺中學思政課教師唐老師介紹。
發揮好思政課的主渠道作用,是青海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重要共識。為提升思政課的育人質量,青海省實施了“思政課質量提升攻堅行動”,通過思政教學“大調研”、建設規律“大研究”、能力提升“大學習”、教學技能“大比武”、優質成果“大展示”,打造了一批思政精品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精品課。
以思政課名師工作室帶動中青年骨干教師發展,青海建設了8個國家級、省級名師工作室,設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教學相關課題,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與實踐研究,推動研究成果共享和轉化。舉辦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的高校思政課優質教學示范課評比及教學研討活動。
此外,青海還建成了4個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通過共建共享教學資源、聯合開展教研活動等方式,在立項教學研究成果、智庫咨政報告、課題研究、示范“金課”、優質課程資源等方面發揮專業引領作用,逐層設計各學段育人目標,分主題設計教學內容,探索構建小、初、高、大學“啟蒙—體驗—常識—理論”的“全鏈條”教學模式。目前,青海省正在開展的師生同上“新時代、新家鄉”主題思政課、“感恩·成長”主題班會課,成為全省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有效抓手。
落實課程思政,有效融入學科教學
“作為語文教師,以前對‘大思政課’的概念可能沒那么清晰。認真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后,我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理解更深了。”果洛西寧民族中學高一語文教師兼班主任肖飛雪深有感觸。
依托課堂主陣地,以相關學科為載體,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與各學科教學有機結合、有效滲透,是青海省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重要方式。
果洛西寧民族中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歷史、地理課中結合《中華民族大團結》教材,深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資源。學校每周開設一節“中華民族大團結”的主題班會課,開展系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德育活動……果洛西寧民族中學副校長王維慶介紹,學校從課程思政、生活思政、活動思政等方面全方位、全過程體現“大思政課”理念,進一步講好“三個故事”。學校還與青海大學、青海師范大學共同探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一體化工作思路。
西寧市虎臺中學從課程設置入手,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與跨學科星光課程體系緊密結合,牽引初中全學科23個備課組,有效帶動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跨學科實施。
青海大學則與中小學合作開發校本課程,將高校的研究成果和優質資源引入中小學課堂。
為提升教師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能力,青海省還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全覆蓋納入教師隊伍培訓計劃。青海制定加強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施方案,全面推進課程育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校園文化建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教師思想教育引導、紅色基因傳承、各民族師生交往交流交融等七大工程。青海推動各級各類學校進一步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和管理制度體系,在教學管理、學生管理、班級管理、教師管理、后勤管理等方面貫穿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充分體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在時時、處處、事事中教育、感染師生。
強化實踐賦能,增強體驗感與實效性
“參觀了‘兩彈一星’基地以后,學生的觀后感寫得特別詳細,觸動也特別深。由此我深深地認識到,實踐活動對學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果洛西寧民族中學語文教師白玉英說。
果洛西寧民族中學專門設置行走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思政課。青海省博物館、青海藏文化博物院、青藏高原自然博物館、祁連山國家公園等都是學生們研學的基地。同時,借助上海援青平臺,每年有200多名學生赴上海、江蘇等地研學。“學生在實地研學中感受家鄉的變化、祖國建設取得的輝煌成就、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和民族團結的偉大力量,在沉浸式的體驗中感受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溫暖,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學生的歸屬感和家國情懷。”果洛西寧民族中學校長常途說。
為強化實踐賦能,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有形有感有效,青海開展全省大中小學生“走進原子城”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為了延展“大思政課”教學空間,青海建設了9個全國“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和30個省級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組織高校與“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結對共建,共同開發優質資源。“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驗館、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教育示范點已經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重要載體。以“牢記總書記囑托·感恩中國共產黨”“江河同源·石榴同心·少年同行”為主題,青海省正在建設教育援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兩個主題教育基地。
青海省教育廳下發的《關于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青海樣板的實施方案》明確,到2025年底,依托10個點面結合的專項行動下的44項具體任務支撐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樣板,包含打磨線上、線下精品課程,優化完善一體化教育教學體系,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品牌和基地,實施名師隊伍培育建設行動等。同時,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內容,與學校黨的建設、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師德師風建設等工作同部署、同推進、同落實,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入辦學治校各領域、教書育人全過程。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