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虛擬教研室建設如何進階
http://m.prostar-power.com2025年07月15日 10:09教育裝備網
搭建智能技術底座,完善制度機制設計,提升師資數字素養,創新協同教研模式,助力高職虛擬教研室建設進階
作為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的關鍵陣地,高職院校肩負著為數字經濟輸送適配人才的重要使命。然而,當前高職院校傳統教研室仍存在組織管理行政化使教研活動靈活性缺失、學科壁壘森嚴阻礙知識融合創新、“研教”失衡削弱教師參與積極性等痛點,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進程,亟須通過虛擬教研室建設實現破局進階。教育部啟動的虛擬教研室建設試點,借助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打破了傳統教研的時空桎梏,為跨區域、跨院校、跨學科協同創新開辟了新路徑。
搭建智能技術底座,筑牢教研數字化根基
構建云端資源生態。以專業群為脈絡搭建資源分類體系,整合課程標準、實訓指導書等基礎資源,重點開發虛擬仿真實訓模塊,打造可隨時調用的“云端實訓室”。可聯合區域內5—8所高職院校建立資源共享聯盟,通過協議明確版權歸屬與使用規范,實現優質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與高效流轉。
運用區塊鏈確權賦能。利用區塊鏈技術為教師開發的實訓項目、教學案例生成不可篡改的數字證書,完整記錄創作全流程,保障校企合作成果知識產權。通過確權激勵機制,充分調動教師參與資源開發與共享的積極性,激發教學創新活力。
打造沉浸式教研場景。搭建VR虛擬教研室,開發高度仿真的實驗教學場景,支持10—15人實時在線協作,降低高危實訓教學風險與成本。同步開發移動教研APP,集成直播授課、在線研討、即時反饋等功能,實現教研活動從固定場所向全場景覆蓋的轉變,滿足教師多樣化教研需求。
建立大數據監測體系。構建覆蓋教師教研行為、學生學習成效、企業反饋評價的多維度數據庫,采集線上教研時長、資源使用頻率等數據,結合學生技能競賽成績、企業滿意度調查結果,生成可視化教研效能評估報告,為教學資源優化與教研決策提供精準數據支撐。
完善制度機制設計,構建高效運行體系
強化校級統籌管理。將虛擬教研室建設納入學校中長期發展規劃,設立專項建設資金,在教師編制與績效考核中單獨設立虛擬教研室崗位。組建由校長牽頭,教務處、實訓中心、二級學院協同的跨部門工作組,定期召開聯席會議,統籌推進校企合作資源引入、實訓設備數字化升級等關鍵工作。
細化院系執行方案。可制定《虛擬教研室標準化活動手冊》,明確每月2—3次線上集體備課、每學期1—2次跨校企業調研等具體要求,并將教研成果納入教師年度考核核心指標。建立“雙師型”教師專項激勵機制,對在虛擬教研室建設中表現突出的教師,在職稱評審中給予政策傾斜,優先推薦申報省級教學創新團隊。
夯實基層保障措施。簽訂《資源共建共享協議》,明確成員院校實訓資源開發分工與更新周期,確保資源共享的有序進行。設立校企合作專項基金,從企業設備維護費中提取10%,獎勵參與建設的企業導師,激勵企業積極參與虛擬教研室的建設。
提升師資數字素養,繪制教師轉型藍圖
開展基礎能力培訓。開設“高職數字化教學工具應用”等必修課,重點培訓虛擬仿真軟件操作等技能,要求教師每學期完成一定學時的實操訓練。通過系統的培訓,提高教師的數字化教學能力,使教師能夠熟練運用各類數字化教學工具和資源。
推進實踐能力進階。實施“雙師型”教師數字化研修計劃,每年選派骨干教師到合作企業實踐一個月,深入學習數字化生產流程,返校后開發貼合產業需求的實訓課程。組建校企聯合教研團隊,共同編寫融入企業真實案例的“工作手冊式”教材,促進教學內容與產業技術同步迭代。
健全成果轉化激勵。可舉辦高職虛擬教研成果展示活動,設置“優秀實踐教學案例”“創新實訓資源”等多個獎項,對獲獎成果優先推薦參評省級教學成果獎,并給予資金獎勵。建立教師數字化成長檔案,完整記錄教師參與虛擬教研室活動軌跡,作為職稱晉升、評優評先的重要依據。
創新協同教研模式,打造多元共同體
深化政產學研用聯動。聯合地方政府、行業協會成立“虛擬教研室理事會”,制定《區域高職教育數字化協同發展行動計劃》,明確每年聯合申報3—5項省級以上教研課題、共建2—3個數字化實訓基地的目標。引入企業真實技術攻關項目,組織教師與學生團隊聯合攻關,將項目成果及時轉化為教學案例,實現教育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
促進區域資源共享。組建“高職虛擬教研聯盟”,整合周邊若干所高職院校的數控加工、電子商務等專業課程資源與實訓設備,實現異地實訓基地線上預約共享,避免重復建設。開展“東西部協作教研”專項行動,通過線上聯合教研活動,推動東部優質企業資源向中西部院校輻射,助力提升中西部教師數字化教學水平,促進區域教育均衡發展。
建立長效保障機制。制定《虛擬教研室質量評估標準》,從資源更新頻率、跨校協作成效、企業參與度等多個維度開展年度考核,對連續兩年不達標的教研室予以撤銷,并將考核結果納入學校年度教學質量報告。設立“虛擬教研室發展基金”,可按學校學費收入1%的比例提取資金,專項用于支持跨校教研活動開展與數字化資源開發,確保教研共同體持續健康發展。
(作者系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副研究員。本文系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南通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路徑研究”[22XZB015]階段性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